3月1日
人民日報刊發文章
《突破核心技術 鑄就“國之重器”》
深入講述中廣核
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核能新質生產力
發展持續加大核心技術研發
著力打造我國新一代核電技術策源地
全力以赴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案例
原文如下
↓↓↓
新年伊始,南粵大地龍騰虎躍。記者來到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新區馬鞍島中國廣核集團中國南方原子能科學與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南方中心”),伶仃洋畔,南方中心建設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廣東中山先進核能研發基地完成首棟實驗廠房封頂工作,已具備首臺實驗裝置入場施工條件。
打造我國新一代核電技術策源地
南方中心是中廣核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清潔能源+”戰略的積極實踐,聚焦先進核能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圍繞“華龍一號”、先進四代核能技術等新型核電堆型研發和原創技術攻關,以“一總部三基地”布局,在深圳、中山、陽江同步建設,立足灣區、支持全省、輻射全國,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一核一帶”區域產業發展,為打造新質生產力供給提供新引擎。
“十四五”期間,南方中心新增獲批“國家能源液態重金屬反應堆研發(實驗)中心”“核電安全技術與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兩個國家級研發平臺,新增申請國家項目45項,全面完成78項央企攻堅工程,多項關鍵設備及核心技術在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次成功應用。
中廣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表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離不開技術革命性突破、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中廣核充分融入國家區域創新布局,集聚優勢科研力量,著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以科技創新引領核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廣核充分融入國家區域創新布局,集聚優勢科研力量,著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除南方中心外,中廣核還高質量推進建設長三角新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聚焦核技術和數字化等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各項建設任務有序推進;圍繞新能源領域科技創新,積極謀劃北方中心建設工作。
作為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主力軍,中廣核全力以赴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持用科技賦能產業,向科技要效益、靠科技促發展,切實以科技創新成果推動能源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能源保障。
全鏈條突破核電關鍵設備核心技術
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簡稱“聯合研發中心”)全體理事會暨“華龍一號”產業鏈建設會議在深圳召開。來自中國一重、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上海電氣等核電設備產業鏈單位代表產業鏈5400多家先進制造業企業出席會議,在“共建、共享、共贏”的共識下,通過夯實基礎固鏈、提升技術補鏈、加強融合強鏈、推進優化型鏈,提高產業鏈相關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高質量推進“華龍一號”現代化產業鏈建設。
會上,參會全體會員單位宣讀了聯合宣言,共同表示將以增強核心競爭力和產業鏈韌性為愿景,攜手共同維護“華龍一號”設備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性,促進“華龍一號”現代化產業鏈發展,共同打造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現代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中廣核牽頭聯合百余家核電產業鏈核心企業成立了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統籌組織并牽頭國產化設備研發,引領產業鏈優勢企業協同攻關,掌握了一批核電關鍵設備設計、制造核心技術,實現核島主設備等400多項關鍵設備國產化,核電裝備國產化率從1%到90%的大幅提升,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5400多家企業共同發展。
聯合研發中心理事長、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寧小平介紹說,依托聯合研發中心,持續突破關鍵設備核心技術,“華龍一號”已經建立起一套國際先進的自主核電標準體系,提升了我國核電產業鏈韌性和實力。通過聯合研發、市場構建等方式開展補鏈、固鏈、強鏈、塑鏈等工作,不斷提升核電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水平。
截至目前,聯合研發中心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關鍵核心設備及技術的自主化攻關研發,突破了包括核島主設備、核二三級泵、電氣設備、核級儀控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超過400項,實現超過1000臺套核電高端設備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提升了核電設備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性。“華龍一號”以科技創新引領帶動核電設備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全面實現核電設備自主可控,不斷提升我國核電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用前沿技術擦亮核電“國家名片”
記者來到中廣核浙江三澳核電基地“華龍一號”建設現場,結合高清視頻監控及AI技術實現現場安全監控,包括工服檢測、人員違規、電站圍欄、人員管理、邊界管理、智慧巡檢、遠程驗收等,有效減少人因失誤。聚焦安全、質量、環境、施工和數據智能化五個維度,打造可信可追溯的過程管理信息基礎平臺——“智慧工地”,將數字化與核電業務深度融合,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更好保障工程質量。
目前,“智慧工地”已在中廣核各在建核電項目推廣使用。中廣核按照“場景×數據×技術”的數字化推進與成果轉換機制,穩步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業務融合的技術研發和應用,逐步打造核心AI能力,支撐各類應用場景需求的落地。
2023年3月25日,我國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投產發電,截至目前,中廣核共有11臺在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分布在廣東、廣西、浙江、福建等地,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
截至目前,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形成多基地、多機組同時在建格局,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華龍一號”是我國在30余年核電設計、建造、運維基礎上,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具有雙層安全殼、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等多項特征,是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對于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具有積極作用。“華龍一號”分別于2020年和2022年成功通過歐洲核電用戶組織認證(EUR)和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成為當今核電市場上接受度較高的三代核電技術之一,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歷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