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華龍一號(HPR1000)示范機組——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隨著第一罐混凝土的澆筑,宣布在今天正式開工。縱觀世界核電發展歷史,一家企業能夠完全擁有一個核電型號,意味著這家企業在核電市場上的主導權,而一家企業能夠自主研發一個新核電型號,則不僅代表了這家企業的強大實力,甚至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核電工業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在很多工業界人士看來,核電站可能是人類工業文明中最龐大而復雜的工業系統,其涉及的設備數以萬計,建設運營一座核電站需要應用到數十個專業學科的知識,即便是長年累月致力于核電站研究、建設、運營的核電行業專家,也不敢輕言“全都懂”。這意味著設計一個新的核電型號,要從設計源頭開始正向設計一座核電站,需要一個龐大的科研體系做支撐,需要雄厚的核電建設運營能力為技術創新提供實踐保障。
從引進國外技術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到華龍一號誕生,三十多年來,中廣核人一直堅持開展核電技術攻關和創新,持續的科研投入使中廣核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近十年來不間斷的核電建設和三十年來優秀的核電站運營水平為技術創新提供了經驗積累,它們共同形成了中廣核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的基礎。
積小流以成江海
從M310到CPR1000、CPR1000+,再到ACPR1000,中廣核人在核電站設計、建設和運營上經歷了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可以自行開展單項技術創新的過程。嶺澳一期采用“翻版+改進”方式建造,相比大亞灣核電站,其進行了37項重大技術改進;嶺澳二期采用的CPR1000技術在嶺澳一期基礎上,又進行了16項重大安全改進;此后的CPR1000+、ACPR1000技術又分別進行了28項、31項安全技術改進。上述改進中包括了核電站壓力容器、安全殼設計壽命延長、長換料周期技術方案、主控室改進等重大技術創新。正是這些單項技術創新的點滴積累,為后來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積累了經驗。
“十二五”期間科技創新投入超百億
中廣核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十二五”期間科技創新累計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5%,為企業科技研發打造了良好的軟硬件基礎設施。近年來,中廣核持續打造國家級、集團級、成員公司3 級研發平臺體系,截至目前,已形成8個國家級研發中心,3個集團級研發中心。中廣核依托深圳龍崗產業基地,建成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熱工水力與安全研究實驗室,擁有了如大型水力學實驗裝置、大型熱工水力綜合試驗裝置、IVR實驗裝置等一系列大型試驗研究裝置,為核電型號獨立研發提供了優良的基礎設施條件。
此外,中廣核還在科研人才培養上下足了功夫。中廣核內部設立人才成長計劃,強化內部培訓,打通了科技人員的職業發展通道,形成了技術人才系列。截至2014 年底,中廣核擁有一支超過5500人的科研隊伍,其中包括兩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33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行業專家。這些科研人才為華龍一號的研發提供了人才保障,據統計,中廣核科研隊伍中有超過3000人參與華龍一號的研發和設計工作。
華龍一號研發促科研實力再上臺階
華龍一號研發之前,中廣核一直在一些專項技術和領域開展研發工作,沒有形成從頂層策劃開始的、跨多專業多領域協同研發的能力。從華龍一號研發開始,中廣核從研發的頂層策劃、工作組織、經費投入、過程控制、質量把控、內外協同、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全過程的組織與實施。華龍一號研發的參與單位和專業眾多,涵蓋了研究院、工程公司、運營公司、蘇州院、廣利核等一系列核電領域的專業化公司,囊括了堆工、燃料等四十多個專業的協同工作,是中廣核核電技術能力的集中匯演。
研發過程中,從頂層策劃到具體實施,理順了各個專業領域的設計邏輯和工作接口,發揮了各個單位的技術優勢,融合了中廣核在各個領域的經驗反饋,真正形成了正向的設計邏輯體系和方法,全面提升了中廣核各專業領域的技術協同能力,培養了一大批各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提升了中廣核在核電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為后續科研項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