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在紅沿河核電基地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于6月6日完成168小時試運行試驗,經遼寧省電力公司確認合格,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至此,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成為我國第五個、東北首個投入商運的核電基地。據測算,該機組日發電量達2400萬千瓦時,可滿足大連市四分之一的用電需求,減排效應相當于1.65萬公頃森林。隨著該機組商運,遼寧省清潔能源比例由18.44%提高到20.83%。紅沿河核電站一期4臺機組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將超過300億千瓦時,相當于2012年遼寧省社會用電總量的1/6,大連市社會用電總量的104%。
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位于大連市瓦房店紅沿河鎮,地處渤海遼東灣東海岸,北距沈陽270公里,南距大連110公里。項目于1978年開始廠址篩選工作。紅沿河核電站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大連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按股比45%:45%:10%共同投資,工程建設和投運后前五年的運營,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為主負責,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全面參與。
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紅沿河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一次規劃、分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采用自主品牌的中國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CPR1000,建設四臺單機容量為111.8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總投資535億元,是東北地區投資最大的能源項目。紅沿河核電站一期由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負責工程建設和管理、中廣核工程設計公司牽頭負責工程設計,設備制造由國內企業為主負責。2007年8月18日,紅沿河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經過土建、設備安裝、移交接產、系統調試等關鍵路徑,2013年2月17日成功并網。通過并網后各功率平臺試驗和整治性小修,機組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設計標準,滿足商運要求。截至2013年6月7日,除已商運的1號機組外,紅沿河核電站2、3、4號機組工程建設進展順利,2號機組熱態功能試驗已接近尾聲,3號機組安裝工程完成66%,4號機組核島安裝工程完成40.5%,4臺機組預計2015年全部建成投產。
在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建設中,中廣核工程公司依托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的工程建設和管理體系,充分發揮成功建設嶺澳核電站一期、二期、寧德核電站一期的經驗優勢,依托多項目、多機組管理平臺,在工程設計、設備制造、電站施工和機組調試等各個環節開展安全技術改進,強化安全質量管理,在技術創新、設備國產化等方面均實現重大突破。
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的建設,充分驗證了我國已具備對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實施持續改進的能力。該機組采用的18個月換料、高燃耗下仍能保持良好機械強度和尺寸穩定性的先進燃料組件以及汽輪機布置3個低壓缸等96項技術改進,其中51項與安全相關,進一步提高了機組的安全經濟性。為避免高寒地區海冰堵塞取水口,紅沿河核電站在國內首次開展核電站海冰監測,通過布放專用海洋監測設備等手段,記錄冰下水流速度、溫度、浮冰等信息,保證核電站冷卻水的安全性。此外,紅沿河核電站還實施了冬季施工、海水淡化等多項技術創新。其中海水淡化項目于2010年6月正式投用,是我國核電站首個海水淡化項目,可日產淡水1萬噸,滿足機組運行和基地員工生活需要。這些技術改進和創新,為我國研發和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新機組積累了寶貴經驗,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的成功建設,實現了設備綜合國產化率達到75%的預定目標。該機組采用了中國一重集團大連基地制造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首臺百萬千瓦級核反應堆壓力容器,以及由上海電氣集團生產的蒸汽發生器,采用了國產應急柴油發電機,實現了非核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國產化,提高了我國核電自主化水平和設備國產化能力。紅沿河一期的核島環吊、主變壓器以及部分閥門、泵等設備分別由大連重工起重、沈變、大高閥門、大連蘇爾壽泵業等遼寧、大連企業制造,東北企業參與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建設合同總額近40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以及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為實現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設備的全面國產化奠定了基礎。同時,帶動了整個核電產業鏈2000多億元投資,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近3萬個工作崗位。
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設,展示了我國核電建設者對核安全的執著追求。工程建設中,廣大建設者敬畏核安全、守護核安全,認真貫徹國家關于核電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要求,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追求卓越”的方針,堅持“一次把事情做好”,“按程序辦事”的安全文化理念,精心組織工程建設,全力確保工程質量,所有重大工程節點均經過國家核安全主管部門檢查驗證。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根據國家民用核設施安全大檢查的結論,紅沿河核電站按計劃完成了全部安全改進項目,進一步提高了機組應對極端災害疊加的能力和安全水平。為便于社會公眾了解和掌握紅沿河核電站周邊環境監測數據和電站安全運行情況,紅沿河公司將于近期在官方網站開辟核與輻射安全信息公開平臺。
據測算,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一期4臺機組全部建成后,可大大改善大連市和遼寧省環境質量,緩解交通運輸壓力。與同等規模燃煤電廠相比,紅沿河核電站一期4臺機組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約1000萬噸,相當于大連港一年的煤炭吞吐量;減排二氧化碳2400萬噸、二氧化硫23萬噸、氮氧化物15萬噸,環保效應相當于長白山森林面積的三分之一或大連市新增森林面積6.6萬公頃(占大連森林面積的14%),對優化遼寧省能源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富庶文明幸福新遼寧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廣核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胡光耀表示,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的成功建設充分說明,標準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模式是確保我國核電安全高效發展的有力保障。中廣核將繼續發揮集團在核電工程建設、運營管理、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優勢,實現集團所屬各在運、在建核電基地技術、管理、人才和經驗共享,以可靠、成熟、先進的技術,為社會提供安全穩定的能源保障,在奉獻清潔能源的同時,善待公眾和環境,讓美麗中國天更藍、水更清。